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北宋大丈夫

第536章 大丰收(为‘烟灰黯然跌落’白银大盟加更7)

北宋大丈夫 迪巴拉爵士 9053 2022-09-29 15:26

  “那个年轻人很不错。”

   赵祯和曹皇后在吃午饭。

   天气热起来了,可赵祯中午依旧要吃羊肉。

   羊肉很嫩,而且还是红烧的,看着格外的有食欲。

   曹皇后也有一份,但她只是吃了两片,然后就停住了。

   她看了红烧羊肉一眼,想着自己出钱开小灶是否可能。

   不可能吧,这样不符合节俭的皇室作风。

   她用手绢抹去了嘴角的汁液,问道:“他又做了什么?”

   赵祯吃了一片羊肉,舒坦的道:“他不但剿杀了那股辽军,南京道的那些辽官要倒霉了。”

   这个是预料中事。

   赵祯忍不住用炊饼蘸着红烧羊肉的汤汁吃了一口,甜咸的口感让他满足的不行。

   “他还设法让辽人相信那位皇叔和大宋勾结……”

   曹皇后忘记了红烧羊肉,欢喜的道:“如此辽人就要内乱了吗?”

   “目前不会。”

   赵祯舒坦的道:“不过耶律重元定然不会再蛰伏了。”

   这是好事,也是喜事,曹皇后趁他不注意吃了一片羊肉,在他抬头前咽了下去。

   “官家,臣妾都忍不住想让家里人和他亲近些。”

   她说话时低着头,仿佛是在看那几道菜。

   赵祯笑道:“尽可去。”

   沈安交好的是赵仲鍼,而曹家压根就不可能再次得到重用,至少在曹皇后死之前不会。

   所以他不担心这个。

   但算计依旧是他的本能。

   ……

   “哥哥!”

   才进家门,果果就如同以前一样飞奔过来。

   沈安笑着站好,等她跑过来之后就俯身摸摸她的头顶,问道:“哥哥走了之后,你可乖吗?”

   “乖,我和嫂子睡。”

   果果的脸有些圆润,显然在沈安离开的这段时间里,杨卓雪并没有控制她的饮食。

   沈安抬头,就见到了杨卓雪。

   “见过官人。”

   远行归来,妻子的迎接是最好的解乏剂。

   “辛苦你了。”

   “不辛苦。”

   夫妻俩才成亲就分开了,骤然相聚,生疏感一时还消除不了。

   “哥哥,我和嫂子粘了好些蝉,你说能吃,可炸了好难吃……”

   沈安不禁大囧,说道:“能吃的是蝉蛹……以后可不许胡闹。”

   “嫂子也吃了。”

   沈安看了杨卓雪一眼,见她羞涩,就说道:“没事,以前我小时候不知道,吃贝壳的时候,连壳一起咬着吃……然后贝壳被咬破了,才发现吃不下去……很好笑吧?”

   杨卓雪点点头。

   “还有,第一次吃炒螺丝,不知道里面是内脏,就一口全吸进去,结果不但有内脏,还有脆生生的卵……”

   杨卓雪的脸上渐渐多了笑意。

   她不时看一眼沈安,心中的生疏在消散。

   “妾身小时候也吃羊肉,吃到羊骨头就觉着该是脆骨,结果咬不动就哭……”

   夫妻俩的再见重逢,就用揭短来相互熟悉。

   随后沈安就去了隔壁。

   赵宗实看着白了不少,沈安见到他时,他正在屋檐下看书。

   听到脚步声,他抬起头来,然后笑了笑。

   “听闻你弄的那个金肥丹很好?”

   ……

   赵宗实没问雄州的事,只是关心金肥丹的效用。

   这人的思维在渐渐向帝王靠拢。

   沈安不知道这是本能还是本事,但终究是一件好事。

   第二天,沈安并未睡懒觉,而是起床去弄早餐。

   “在雄州吃的牛羊肉多,可吃多了那些肉,却想着家里的酱料……”

   沈安做了拌面。

   麻辣的酱料把面条变成了深色,杨卓雪试着吃了一口,然后就赞道:“好吃。”

   果果也抬头道:“哥哥做饭最厉害。”

   来自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的夸赞,让沈安心满意足了。

   吃了拌面,赵仲鍼就来了。

   “安北兄,今日要称重。”

   沈安想歇息一日,可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只得出门。

   “我出门一趟,午饭估摸着就不回来了。”

   “知道了。”

   杨卓雪很自然的应了,就像是老夫老妻般的,但她依旧在抱怨。

   “也不知道黛玉如何了。”

   沈安一路到了城外的庄子上,管事带着几个老农等候多时了。

   “见过郎君。”

   沈安在雄州剿匪的成功让庄上的人也颇为自豪,老农们在说着金肥丹的好处,赵仲鍼在边上发现他们的记忆力很好。

   那么那天所谓的仙丹就是忽悠人的说法。

   晾晒场上,那些庄户在装袋。

   量具已经准备好了,几个健壮的庄户在边上准备抬麦子。

   “会有多少?”

   赵仲鍼有些期待的问道。

   他希望能真的多一斗,那样的话,金肥丹的推广就方便多了。

   庄户人家农闲时节没事干,收集些东西堆肥不是难事,只要有效果,天下人都会效仿。

   这可是活人的功德,功德无量!

   “见过郎君。”

   众人叉手行礼。

   沈安笑眯眯的道:“免了免了,开始吧。”

   于是几人配合开始称量。

   “上次他们说能多一斗,安北兄,若能如此,你就要青史留名了。”

   青史留名?

   沈安矜持的道:“只是为大宋做些事罢了,哪里值当青史留名。”

   留名吧!

   嘉祐七年,沈安制肥,亩产增一成,海内欢呼。

   先称的是普通田地收的麦子。

   这个速度很快,连续三亩地称量下来,有人说道:“郎君,一石一不到。”

   沈家庄的地还算是不错,一石一的产量也算可观。

   沈安点头赞道:“都是勤奋的。”

   将军的本职是保家卫国,文官的本职是治理国家,工匠的本职是打造器具……

   农户作为大宋的根基,他们的本职就是种地。

   被人夸赞本职工作干得好,庄户们都有些得意和赧然。

   开始称量那三亩地的麦子了。

   一袋袋的麦子被称量,然后记录。

   “三亩地分开称量。”

   沈安很轻松,赵仲鍼很纠结。

   “究竟能有多少?”

   他坐不住了,一会儿过去看看称量,一会儿回来长吁短叹。

   他也进入角色了。

   历史上的几年后,他登基为帝,然后就心急如焚的准备革新。

   这般急切从何而来?

   眼前就是答案。

   “他们说大宋稳的很,辽人不敢南向,西夏人自顾不暇,交趾俯首,大宋能太平一百年。可弱小本就会被欺凌。今日这里造反,明日那边造反……如今人不多,看似不打眼,可以后呢?”

   赵仲鍼的呼吸有些急促,“官员越来越多,军士越来越多,耗费越来越大……钱粮从何处来?还得从百姓的身上来。可百姓本就生活艰难,怎能肆意盘剥?”

   “冷静。”

   沈安很满意他的态度。

   大宋的问题就是这个。

   “大宋的问题就是日益增长的耗费转变为盘剥百姓的理由,解决了这个,再加紧操练军队,这样的大宋谁能敌?”

   沈安劝慰了他几句,稍后那边出结果了。

   被一群人簇拥着的庄老实在哆嗦。

   那一群人识字的也在哆嗦……

   什么意思?

   你倒是给个话呀!

   哆嗦个什么?

   赵仲鍼仰头,阳光渐渐灼热。

   你这是大白天遇鬼了吗?

   “郎君……”

   庄老实一声喊,感觉有些悲痛。

   老子还活着呢!

   沈安没好气的道:“报来。”

   “一石……一石三还多……还多……”

   沈安愕然,但神色却很平静。

   我曰……

   竟然增收那么多?

   大宋的土地就那么多,自耕农的日子为何不好过?就是因为土地的产出不足以养活一家子。

   而肥料作为增收的利器,在后世广为人知,无比重视。

   可现在的肥料能有什么?

   现在的关键是种子。

   占城稻进入大宋后,在南方迅速普及开来,这就给人口爆炸提供了基础。

   华夏自古人口爆炸都是在粮食能得到保障的基础上,若是粮食产量不变,土地数量不变,几十年后自然就养不活那么多人……

   然后就是民不聊生,内乱开始。

   大宋得了占城良种之后,粮食产量迅速攀升,这就给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   可时至今日,人口膨胀的速度已经抵消了粮食增收的部分,而人口还在增加……

   三冗是个大问题,可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粮食不够。

   每年都有人造反,现在只是小规模,为何?

   因为现在的粮食多多少少还能保证不饿死。

   再过几十年,人口继续膨胀,而粮食增长却乏力,会带来什么后果?

   百姓活不下去了。

   咋办?

   造反!

   几十年后的徽宗时期,造反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。这里面固然有君臣脑残的因素,可根子还是粮食不够吃。

   粮食,从一开始就是这个老大帝国的痼疾。

   赵仲鍼嗖的一下就冲了过去,然后一把抢过那张记录的纸。

   他跟着沈安学过心算,所以在庄老实递过毛笔时粗鲁的拒绝了。

   他从上面开始看起,一袋袋的数据此刻重若千斤。

   数字不算多,按照他的心算水平应该很快。

   可他仔细的在看着,从左到右,从右到左……

   他的呼吸有些急促,突然抬头看着沈安。

   “安北兄……”

   沈安矜持的道:“多少?”

   化肥的作用有多大?

   尽管会造成什么土地板结,可没有化肥,后世的十多亿人口就会饿肚子。

   而这个金肥丹就是土化肥。

   赵仲鍼激动的道:“一石三还多五升……安北兄!”

   周围的农户已经是呆住了。

   “一石三多五升?”

   有人哆嗦着说道:“那边是一石一,这边多二斗五升……我的天……”

   ……

   感谢书友“疯阅青九”打赏盟主,青九是仓库的老盟主,感谢。

   最后一天月票双倍了,有月票的书友,恳请投给大丈夫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